安徽糖酒会 | 中药茶饮市场:从繁荣到冷静,是风口转向还是行业洗牌?
2024-09-20
作者:编辑今年夏天,中药茶饮爆火,随着健康意识的高涨,年轻一代开始热衷于将传统的养生方式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,养生经济蓬勃发展,藏在药材铺的中药材开始走入年轻人的视野。截至目前,抖音平台“中药奶茶”话题播放量已达5亿次。
在此热潮下,各品牌纷纷入局。目前,全国已有超30个主打中药或草本养生的茶饮品牌。如陆藜·开了个方子、青楠五味茶、椿风、知嘛健康、百草间、一方四季等,这些品牌大部分茶饮的价格在20元上下。
然而,夏天刚刚过去,爆火的中药茶饮店却已经开始大量闭店,有连锁品牌开了200+店,如今却只剩不到100家。也有投资者投入二十万开店,不到三个月就已经倒闭。
从夏日顶流到纷纷闭店,中药茶饮的生命力为何如此短暂?
图源:unsplash
如今,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比较大,饮食作息不规律,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,中医在养生防病方面很有优势。但对于中药茶饮,有医生表示:“噱头大于口味和实际的药补作用。”
年轻人对养生的重视,是推动中药茶饮兴起的重要因素。《Z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年轻人正成为养生消费的主力军,18岁至35岁的年轻消费人群占健康养生消费人群的83.7%。
奶茶饮料融入中药材后拥有了“养生”概念,年轻人在选择时的罪恶感或许便少了一点。
中医自古以来便有药食同源的理念,强调“药从食来、食具药功、药具食性”。具体而言,便是指许多食物即药物,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,既可作为食品也可以作为中药销售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规定,中药入饮必须使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中明确界定的“药食同源”成分,即只能选择“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”的原料,因此,中药茶饮中的药材和药方都是“超市里就能买到的药材,比如枸杞、红枣、薏米,大家一看就知道有这个效果”。如此一来,产品的功效宣传既不用直接点明,也不会违规。
但目前为止,药食同源目录共有中药材106种,据从业者表示,在这里面真正适合做饮品的大概也就20种,大多数中药口感酸涩、气味不好闻,并不适合用来做茶饮。而且合理的药材搭配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,其中剂量、药性、配比和禁忌是重要因素。
许多商家并不具备医药知识,也没有医药专家坐诊指导用药。中药茶饮店在宣传时会刻意避免强调其功效,“你只能说这里面的原材料,哪味中药有什么功效,但是你不能直接写用这味药调配的奶茶有什么功效”。
如此,中药茶饮的功效和口感实在难以两全。数据显示,在中国消费者购买中药茶饮的关注因素调研中,居于前三的分别为原料品质(53.93%)、保健功效(51.87%)和味道(44.76%)。
口感不好,功效不明,这便导致复购率低下,有从业者表示:“中药奶茶的复购率特别低”,只有开业前两周每天能卖出两百多杯,后续销量便急剧下滑,“一天只能卖出一二十杯,收入一两百元”。
同时,用种类有限的药材做出的中药茶饮品类也有限,这便造成市面上中药茶饮同质化严重,一提起中药奶茶,几乎家家菜单上都必备熬夜水、元气茶等,尤其是人参、阿胶、枸杞、茯苓、乌梅、桂圆等,更是各家常见原料。
而与普通茶饮相比,中药茶饮店动辄二三十甚至三四十的单品价格,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。
相关行业人士表示,当前中药茶饮供大于求,把产品做日常、做好喝是关键,或者尝试做出差异化、丰富门店业务组合。若仅聚焦养生茶饮,那么喜茶、霸王茶姬等也可轻易推出类似产品。
在“中药茶饮行业消费行为调研”中,尽管有75.47%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中药茶饮,但也有过半的消费者对中药茶饮的真实功效存疑,其中不乏47.94%的消费者认为“是药三分毒”,难以判断长期服用的危害。
当消费者听到“中药茶饮”时,首先注意到的便是“中药”,不管是“中药”还是“西药”,都摆脱不了是药三分毒的心智认知,这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品复购频率的提升,也局限了这个品类的持续增长能力。
从当前的市场来看,中药茶饮还是小众需求,它的诞生时间太短,文化底蕴不足,消费者消费习惯不稳定,这便需要更多品牌一起进一步教育市场。
中药茶饮未来走向何方,我们拭目以待。
(本文由酒食新消费综合整理,部分信息来源自网络)